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99章 青登,你又花心了哦?休息一下吧!(2/3)

作者:漱梦实
,“洛阳”称为京都的中心。

随着“长安”被“洛阳”替代,人们便用“洛阳”称呼整座京都城,左京改称“洛中”,“洛中”以外的京都地区则称“洛外”。

到了战国时代末期,丰臣秀吉(1537—1598)掌握政权后,为重振京都,开始大力改造都城。

他命人修筑城墙“御土居”,环绕整个京都,将御土居以内的区域命名为“洛中”,以外的则为“洛外”——这便是今日京都的“洛中”与“洛外”。

“洛中”北起上贺茂,南至东寺,西临纸屋川,东达鸭川。

在京都有这样的说法:只有“洛中”才是真正的京都,“洛外”不能代表京都。

从中可看出:京都人真的很爱搞地域歧视!

不仅歧视外地人,就连本地人也要划分出个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出来。

壬生乡恰好位处“洛中”,从此地出发前往“洛外”,需要走上一段不短的距离。

多亏了数天前的古牧夫妇的热心带路和详细介绍,青登对京都及其周边地带的境况,已有一个大体的认知。

因此,在拔足启程后,他便毫不踌躇地领着木下舞笔直南下。

他的目标很明确——人烟阜盛、商贸业业发达的伏见!

伏见:位于京都的南部,此地对德川家族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在平安时代,伏见地区乃京都贵族的别庄。

到了16世纪末,丰臣秀吉晚年在此建立了伏见城,此后开始以城下町的形势发展。

伏见因丰臣秀吉而兴盛,而其也见证了他的末路——丰臣秀吉最终过世于伏见城内。

此后,伏见城成为德川家康监视大阪的丰臣家族的据点。

发生在关原之战前夕的伏见城之战,西军先进攻了德川家康所拥有的伏见城,造成伏见城的毁灭。

但德川家康为了继续监视丰臣家,再次迅速的完成重建。

最终,德川家康在此就任征夷大将军,不久后建立了江户幕府。

小小的一座城,既见证了上一代霸主的消亡,也见证了新霸主的即位……时也,命也!

在江户时代初期,伏见城遭到废除,改建淀城,并成为淀藩的领地。

因为位处京都与大阪之间,所以此地借由淀川的水上运输成为港口“伏见港”及宿场町“伏见宿”。

古代也好,今时也罢,但凡是毗邻河流、能够利用水运的地区,其发展程度都不会差。

时至今日,伏见已成人口众多、八街九陌、欣欣向荣的重要商阜。

要想研究能够赚大钱的商机,此地乃最佳的选择!

青登走没两步便感到左腕一紧——木下舞伸手扯住他的左袖口。

“青登,走这边。”

木下舞翘起右手的拇指,朝其右手边的一座辻子口比了比。

“这里是离开壬生乡的捷径!”

青登挑了下眉,面露讶色。

未等他提出质疑,木下舞便故作高深地轻笑几声,俏脸上现出得意洋洋的色彩。

“哼哼哼~~青登,你别忘了,我可是‘猫小僧’哦!”

“‘调查街町布局’是我的职业习惯。”

“自进驻京都以来,我从未闲着,一直在努力收集京都的各处街町的具体详情。”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是将整个京都都记在脑海里了,但壬生乡附近的布局,我都已是了然于胸!”

青登听罢,哑然失笑:

“阿舞,干得漂亮。既如此,便劳烦你带路了。”

二人的位置发生互换。

木下舞走在前边领路,青登紧跟其后。

在少女的带领下,他们时而走上大道,时而拐进不知名的辻子。

青登频仍地扫动视线,有意地观察周围的路况,心中暗忖:

——京都的路况实在是太复杂了啊……

因为京都是仿照唐朝的长安和洛阳修建而成的城市,所以其街区布局也采用“条坊制”。

丰臣秀吉除了修筑“御土居”之外,也对京都区划作出了进一步的调整。

他下令增建了南北向的道路,街区被进一步划分成多个矩形小片区,奠定了如今京都街町的模样。

从16世纪起,京都工商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人们开始在闲置的土地上建起房屋,为方便同行,又在自家门前铺设小道。

“路地”与“辻子”由此诞生。

辻子:有2个及以上的出入口,连接两条主路的小道。

路地:只有1个出入口的巷道。路地一般是私人区域,道路入口常挂有所属户主的名牌。有两种比较特殊的路地:“里路地”与“袋小路”。

前者类似中文所说的“暗巷”。

后者是一种狭窄的路地,位置较为隐蔽,居民能放心让孩子在在袋小路上玩耍,大人可在家中专心整理家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