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告别了师父,一路朝山下走去。这次下山,他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他的家乡——冯诸。可等他走到山脚下时,他却遇到了一位熟人——秦不空。这令舜既高兴又诧异:“不空,你怎么会来这里?”
“前些时候,我收到老师的来信,你即将下山。如果你家中父母仍然顽固不化的话,让立刻赶到这里等你,务必要劝你不要回家。”秦不空道。
“老师这是何意?”舜有些不解地问道。
秦不空叹了一口气,道:“亏老师总夸你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怎么连这么一点事情也想不通。你现在虽学的一身本事,但却没有任何功业。如果现在回去,你父亲也许不会什么,但你那个刻薄的继母又怎会给你好脸色。而你父亲又最听你继母的话,所以与其回家受辱,还不如留在外面,建下一番功业再回去也不迟。”
秦不空所的话,舜自然知道这都是事实,但是舜依然还是十分想念自己的父亲,仍有些不愿放弃自己原本的打算。
见舜如此,秦不空再次劝道:“5年都等了,你还在乎再多等几年吗?”
经过秦不空的再三劝解,舜终于答应不再回家。这让秦不空吊着的一颗心,终于放进了肚子。
“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舜问道。
“我?自然是你到那,我就跟到那了。你可不许赶我走。”
舜自然清楚,秦不空这是想留下来帮他,可他又如何能够接受。如今秦不空的父母年纪也不了,正需要秦不空这个顶梁柱,回家帮他们支撑家业,而现在秦不空竟然为了帮他,而撇下双亲不管,这让他如何肯接受。
得知舜的顾虑之后,秦不空哈哈一笑,道:“我舜呀,你难道忘了,我可比你早下山两年。在这两年当中,我也为家里积攒了不少积蓄。我想我父母一时半会还不会为了生计而发愁。”到这里秦不空拍了拍舜的肩膀,像是在鼓励,又像是在安慰:“如果你不想让我们一家人老这么分居两地下去,那你就用你最大的本事,在最短的时间内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到时,我也可以将我的父母接过来一起享清福。”
舜的眼睛有些湿润,他略带哽咽地道:“兄弟,谢谢了!”
“是兄弟,就别这些见外的话。”完这些,秦不空话锋一转问道:“你接下来准备到那里去打拼?”
舜抬手指向眼前的一望无际的原野,道:“就是这里,如果要问天下什么地方我最熟悉,除了老家冯诸,那便就是这里——历山。”
历山,的确是个好地方。如果要问务成子给舜留下了什么的话,一是他的才学,另外一个就是历山这千里沃土。这里不仅地肥水美,更重要的是住在这里的百姓对舜没有敌意。不但没有敌意,反而非常敬重他和秦不空。
得知舜和秦不空要在历山居住。历山百姓不但没有一个人反对,反而都表示由衷的欢迎。他们不但主动邀请舜和秦不空到自己的部落里去居住,还要把最好的土地让给二人耕种,可是这一切都被舜和秦不空一一谢绝。他们二人不但没有占据当地百姓的那些良田,甚至连一般的土地也没有占有,而是自己找了一处荒地来耕种。
秦不空不解,舜为什么要这么做。舜却很淡然地答道:“预要取之,必先予之。我们想要得到百姓的爱戴,光靠以前留下的好感还不够,咱们要拿出真真正正的本事才能取信他们。才能让他们从心里彻底的敬服咱们。”
因此在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舜和秦不空就呆在自己所开垦的一亩三分地里。虽然有时会出去帮百姓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呆在自己的地里。舜和秦不空本着一个原则,百姓只要不来找他们,他们绝对不会去主动干预百姓的事。他们这种做法倒获得了不少百姓的好感。刚开始百姓们还只是问舜和秦不空一些简单的农耕、渔猎方面的问题,渐渐的开始让舜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纠纷。而随着舜和秦不空一次次圆满地化解百姓之间的矛盾,他们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到后来,很多事情百姓们都不去请示自己的族长,而是直接找到舜和秦不空来解决。而当地各部族的首领刚开始还十分气愤舜和秦不空抢了他们的风头,但后来经过接二连三的事情之后,他们发现舜和秦不空确实要比他们要出众的多,也就慢慢消掉了心种的怨气。而到了后来舜和秦不空所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出乎这些首领的想象,他们也和村民们一样,开始敬重起这两个要比他们年轻许多的年轻人。
一年之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历山各部族百姓们,在这一年中由于得到了舜和秦不空的指导,很多百姓的收成都比往年要好上许多。粮食对于上古时代的先民们来,那就是命。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他们就必须去打猎和采集野果,而这样无疑是很危险的。因此舜和秦不空帮他们多收了几成粮食,那对于他们无疑是一件很大的恩德。所以许多心怀感激的人们,再收完自家的庄稼后,就不约而同地来到舜的那片荒地处,帮他来收粮食。可等这些好心的百姓来到舜的耕地时,全都傻眼了。因为他们看到一件令他们无法想象,更加无法理解的事情。那便是在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