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29章 除夕守岁(2/2)

作者:鈊焱
,忍不住轻手轻脚的上楼,却是看到他们彼此的对视。

两人这才尴尬的低下头,曾铁倒是没什么,随即转身下楼,没有话。只是庞姨却囧的很,此刻下楼也不是,进屋也不对,真是好想找个地洞呢,“庞姨,吃饭了。”林希拉住庞姨的胳膊,轻快的道:“庞姨,你不用这么不好意思的,我可是很希望你有个好归宿呢,你早都该为自己想想了,为了我这样一直耗下去怎么办呢?”林希自顾的着,“我看教授挺好的,如果你们都觉得合适呢,我就跟我爸妈,反正我现在也很少在家住,你也跟着我去墓地,多好啊,嘿嘿,想想我每天都可以见到你,还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而且我们所有人都有口福了呢。”庞姨依然低着头任由林希拉着下楼,没有不也没有好,一直沉默不语。

林希看着庞姨的样子就知道一定还有戏,她也没有再吭声。都安静的吃完早饭,便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佳拖着疲惫的身体和林希一起帮着庞姨在厨房里忙碌,杜德辉便邀请曾铁教授一起去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

一段时间的忙碌之后,香脆可口的鸡柳、酥肉、花生米,香喷喷的龙虾蒸蘑菇,香脆的大炸蟹,糖腊银丝芥、炒塌科菜,发芽豆、黄豆芽——席面上鱼肉珍馐,花色繁多。糖腊银丝芥和炒塌科菜,是上海地区的特产,年夜饭除了鱼肉海味,要算这种特色风味菜最为引人胃纳了。吃鱼吃肉,“年年有余”;还吃那种读来和“发财”谐音的发莱,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饭后的柑子,是上海人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语:“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还要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豌豆,因为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

饭莱撤去,守岁酒和果品之类是要一直吃到第二年的。关于守岁酒,唐人诗中有首《守岁》,有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有为董思恭所作,暂不管作者是谁,那诗表达了一年又将伊始的辞旧迎新之情,则无疑的:“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守岁酒相陪伴的虽是旧时上海守岁的风俗。吃过年夜饭后,不能睡觉,大人孩都要守岁。过去传是老天爷在此夜会打开天门,将金银财宝撒往人间。其实,这反映了人们希望能过富裕生活的心理。同时,守岁的习俗作为对于劳累了一年的慰藉,和更新明年计划的奠基,也是满有意义的。杜德辉算起来还算是很古董的人群之一了,所以守岁对于他来还是顶顶重要的事情。点起红蜡烛,香炉里插着一大把香。等到烛与香毕之时,也就已经会是五更鸡啼了。他们五人坐在守岁桌旁,曾铁也算是客随主便,加入了守岁的行列,看着大红蜡烛的烛芯结出各种模样,名之为“如意”等吉祥的称呼,表示对年岁的况贺。在上海孩则有所谓“提灯会”,拿着各色兔子灯和点的蜡烛,跑来跑去地玩,这是林希时候玩过的,现在么,当然是没有机会再玩了。

杜德辉屋中高的银烛,名为“守岁烛”。守岁烛在各处各屋都须普遍点,过去上海人叫这为“照虚耗”。在农村,除夕还在田间点亮烛炬,或者用长竹竿缚着稻草照田地,这称做“照田蚕”。至于穷苦农妇,除夕还在忙忙碌碌地做着家务或生计。正如有首竹枝词所写到的:“锣鼓年除夜闹街,照田蚕烛列村排。抱儿有个贫家妇,此夕还忙手做鞋。”还有些家庭依照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各家要“接灶君”。接灶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烛于灶前,祭祀仪有如送灶日那样。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杜德辉的这些习俗一样都没有落下,当然除了农村习俗。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