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要】“汉、浔血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恢复党权运动”,“国民党二届三次全会”……
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列强大为惊愕了。
原来,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国民政府”发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势必会使英国在这一区域中的利益受到冲击;何况,“国民政府”秉承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高举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大旗,而其背后却是有“赤俄”撑腰,“列强”岂能不忧?
特别是,“万县惨案”发生后,“英国政府”更是惶恐不安了;想不到中**队竟敢扣留英国商船,这是以往从未遇到过的,要不是利用了吴佩孚的关系,不知道结果会如何呢?看来,中国人开始觉醒了,“国民政府”不同于软弱可欺的“满清皇朝”和崇洋媚外的“北洋政府”;而今,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已落入“国民政府”之手,“英国政府”想保护其在长江流域的既得利益已不能再靠吴佩孚了,得从新物色代理人。
于是,新上任的“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专程去往武汉,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举行非正式会谈,欲探询“国民政府”对于“中、英”关系的态度。
陈友仁向蓝普森明确表示:“英国若想改善‘中、英’关系,必须承认‘国民政府’并废除不平等条约。”
蓝普森难以应诺,遂以“现时中国尚未统一”为托词而没予答复。
这次会谈虽无结果,但对于“国民政府”来仍可算是有收获;因为,这是“国民政府”成立来,外国使节的第一次到访;可见,列强已不敢再觑“国民政府”了。
尔后,日本驻华公使佐分利贞男、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也先后到武汉,以探询“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蓝普森与陈友仁会谈以后,“英国政府”又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分别《照会》了《华盛顿条约》的参与国,其中明确提出了“各国应改变传统的对华态度,放弃任何强迫控制中国的意图”、“各国须共同声明,一俟中国成立有权力进行谈判的政府,即与中国开始谈判修约问题”。
不过,英国政府的这一提议,只有美国表示了“赞同”,其他各国都反应冷淡。
而英国政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若不与“国民政府”改善关系,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将直接受到冲击,才不得不如此为。
其实,英国政府作此《照会》的同时,一面却在调集军队以保护其租界;因为,“英国政府”也知道,自己在中国作恶太多、积怨过深,中国政府与人民绝不肯轻易放过它;因此,得预先有所防备。
为此,英国还希望美国、日本能与其共同行动,维护所谓的远东国际秩序,且声称“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在华利益”。
然因,美国的在华利益存在形式有别于英国;所以,打算袖手旁观。
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则向国务卿凯洛格建议:“要尽力避免将中国人对‘英、日’的仇恨引到自己身上。”
于是,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即也发表了“关于对华政策的《声明》”,其中有言“美国一向希望中国团结**和繁荣”、“美国愿意以最宽大的精神对待中国”、“美国政府以同情的兴趣注视中国民族的觉醒”。
同时,强调“美国在中国没有租界,不曾对中国表现任何帝国主义的态度”、“美国政府正准备与列强一起或单独与能代表中国的政府谈判关税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问题”,竭力表现出一副对华友好的态度。
而日本外相币原见“国民政府”已有取代“北洋政府”的可能性,不想与“国民政府”搞僵关系,也就《照会》英国政府,称:“日本对不列颠在中国的处境深表同情,但日本现时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
美国与日本的态度令英国十分失望,不啻是受了一次打击。
而此时的武汉“国民政府”倒是十分冷静,清楚地认识到“英国之所以采取对华新政策,美、日之所以转变对华态度,是由于武装干涉的政策行不通了,而不意味着他们甘愿放弃武装干涉的政策;而事实上,他们没有一分钟放弃过干涉中国的阴谋”。
但鉴于英国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及“五·卅惨案”、“沙基惨案”、“万县惨案”中欠下的累累血债,武汉“国民政府”决定仍采取“单独对英”的策略,以分化列强而孤立英国。
于是,武汉“国民政府”宣布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且同时,由外交部长陈友仁出面告知其他各国:“只收英租界,其他国家不必担心;他国只要不与英国结伙祸华,其在华利益‘国民政府’将加以保护。”
如此,各国果然都作壁上观了,英国遂成了一只孤鸟徒叹奈何。
英国驻汉口领事壁约翰闻知武汉“国民政府”要收回汉口与九江的英租界,惊恐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了;赶紧向“国民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并虚张声势地威胁道:“‘国民革命军’如闯入英租界,恐与租界兵警发生冲突,酿成国际严重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