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章 甲申年中法大战 冯子材镇南告捷(1/6)

作者:胡世奕
【史要】法军攻打台湾,偷袭南洋水师,中法战争暴发;中、法海战,镇南关大捷……

却,中法《李福协定》签订后,清皇朝原以为自己做出了如此大的让步与妥协,该可以换取所企求的和局了。

此后,中法两军各守阵地,确也不再有战事。然而,这一看似和平的局面未能维持多久,很快就又被打破了。

因《李福协定》中,清政府答应了“将驻越清军撤回境内”,但却没有明确撤军时间;办事拖沓的清朝官僚机构迟迟没有将撤军命令下达到前线,驻越清军当然不敢擅自后撤;所以,仍驻扎在中越边境的越南境内。

然而,法军见清军仍在越南境内对峙着,却不耐烦了;藉口有《李福协定》的规定,欲以武力强行将清军驱逐。

于是,五月二十九日,法军中校杜森尼率领一支法军向中越边境推进,逼迫驻扎在北黎观音桥一带的清军投降或撤退。清军没予理睬,只是派了三名联络官到法军营中交涉。

杜森尼蛮横地扬言:“要武力接收越北的谅山、高平两地。”并枪杀了前去交涉的清军联络官,然后就向驻扎在谅山的清军发起了攻击。

清军遭此袭击不曾提防,只好仓促应战。

幸亏,法军仅有数百人;清军奋起还击后,法军即被溃败,并死伤了数十人,此即史称北黎事件。

北黎事件后,南疆的局势复又紧张了。

而此时的清庭,因甲申易枢后朝中更是没了能人;待得南疆战鼓催人时,慈禧太后这才觉到了那些不中用的草包虽然可任其摆布,但却难以驱用;此时,才又想起了收复新疆、曾使沙俄丧胆的左宗棠;于是,下《懿旨》又将左宗棠调回京,复任军机大臣。

而杜森尼见武力强取谅山不成,只得又来软的一手;于是,新任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向清皇朝的总理衙门提出抗议,反咬一口“中国背《约》,挑起争端”;要求“清军立即从越南撤兵”,并“赔偿法军遭受的损失三千八百万两白银”,且限令清政府须在七日内做出答复。

法国《最后通牒》式的无理要求,清皇朝一时难以接受;于是,朝中主战派竭力抵制。

而此时法国新任总理茹费理,竭力主张武力侵略中国,根本不想与清政府谈判;于是,茹费理撤换了较为温和的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让同样强硬且乖戾的巴德诺接任。同时,命令法国海军部长裴龙准备把战火延烧至中国境内。

于是,裴龙电令孤拔:“如果中国政府拒绝答复,可袭取福州和基隆。”

孤拔受此指令后,立即派遣梭尼号与雷诺堡号两艘法**舰以“游历”为名,竟然驶入福建的闽江口后抵达了马尾港;然后,大模大样地与清皇朝南洋水师的船舶停泊在了一起。

马尾港原是福建水师的基地,而今归属南洋水师;岸上即是福建船政局的马尾造船厂,可谓是军事禁地;而闽江口外有五虎岛及大、龟屿等可供扼守的岛屿,素有“双龟守户,五虎把门”之;且闽江口水道狭窄,地势险峻,两岸又有炮台夹峙;如此奇险之处,却会让法舰毫无阻挡地轻易进入,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对于法军如此明目张胆的挑衅,清皇朝一时却没了主意。

有的建议:“根据《万国公法》,应将驶入马尾港的法舰武力驱逐。”

有的则认为:“干脆先发制人,予以歼灭。”

但是,主政的醇郡王奕譞、庆郡王奕劻、礼亲王世铎等权贵们却担心事情闹大不可收拾,而都竭力主张“忍耐”;抱定了“彼若不动,吾亦绝不可动”,仍心存侥幸希图能不了了之。

于是,明令闽浙总督何璟、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张佩纶等人“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唯恐擦枪走火酿成大祸。

因此,法军的两艘兵舰停泊在马尾港内长达四十多天,非但无所顾忌反而受到了清庭的款待,实在是奇事一宗史所罕见。

不久,法国新任驻华公使巴德诺抵达上海;清庭赶紧派遣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赴上海与巴德诺晤面,欲重启中法之间的谈判以求解决争端。

然而,此时的法国议会已通过了一项“增拨三千八百万法郎侵华军费”的《议案》;巴德诺是带着这个使命来华,也就根本不想解决争端,而是欲以武力再行征服。

所以,巴德诺抵华后做的第一件事,即是迫不及待地命令法国侵华海军副司令利士比率军舰偷袭台湾,以把战火进一步延烧。

因此,曾国荃欲与巴德诺的谈判只能是无果而终。

光绪十年八月初,利士比遵照巴德诺的命令,率领四艘军舰进攻台湾的基隆了。

此前,曾经解甲归田了的淮军悍将刘铭传,因见法军在越南张狂却欲进犯中国的南疆;已归隐乡间多年了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奏》请重赴沙场杀敌报国。

于是,朝庭又任命刘铭传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赴台备战以防外夷来犯。

果然,在刘铭传到达台湾半月后,法军就进犯台湾了。

法舰抵达基隆,利士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