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依臣看来,最好还是做好州牧设立的筹划。”
刘陶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泼在刘辩头上,瞬间从头顶冷到脚底。
回想起前不久三公面对自己时的态度,刘辩不得不承认,刘陶的话是有道理的。三公都是如此态度,其余百官公卿与勋贵的态度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事情刚刚开始,就不得不面对失败,刘辩心中十分不甘:“太傅,真的要面临失败吗?”
“殿下,我们似乎可能站在了百官公卿的对面。”刘陶冷冰冰道。“而且,殿下不是陛下,只是监国理事,历练国政而已。天子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地方上有坏消息出来,天子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一旦地方不能安宁,州牧之事就不可阻挡。哪怕这是一剂包着砒霜的药。”
顿了顿,刘陶继续说到:“殿下提议设立新军,这个很好,陛下肯定会同意的。若是陛下询问殿下的初衷,殿下只需如实回答就是。”
“学生受教!”刘辩躬身致谢。
“但是,北军五校抽调力量震慑地方,陛下应该是不会同意的。”刘陶冷静分析到。“如今海内不稳,陛下只怕京师力量不足,又怎么会同意抽调力量前往地方?”
刘辩虽然心有不甘,却也知道,刘陶的话十分正确。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刘辩依旧挣扎到。
“有!”
刘陶的话,让刘辩一喜:“什么办法?”
“等到殿下登基。”刘陶面无表情说到。
刘辩闻言,泄气不已。
“殿下莫要泄气,卑臣的话,也不过是提醒殿下。说不定,陛下会听从殿下的建议呢。”刘陶笑到。“我们要有万全之策,以防不测。”
刘辩点点头。
刘陶的意思,他明白。凡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太傅,若无法阻止州牧设立,如之奈何?请太傅教我!”刘辩问计。
刘陶看向了傅燮二人,没有说话。
“太傅是说……”傅燮愣了一下,随即醒悟,迟疑到。
刘辩也是眼前一亮,看向傅燮:“南容,可愿主政一方?”
傅燮笑到:“若是有机会,卑臣自然不会拒绝。”
“那就好!”刘辩笑了笑,又看向荀攸。
荀攸却道:“卑臣暂时还不愿牧守一方。”
“那也好。”刘辩笑道。“孤的身边,也却确实需要人。”
“那南容若是牧守地方,哪里最合适?”刘辩抛出了一个问题。
承光殿里,暂时陷入了沉默,几个人趴在大汉堪舆图图上,研究了起来。片刻后,荀攸说出了一个问题:“并州!”
“并州……”刘辩咀嚼着这个建议,征询其余二人的意见。“太傅,南容以为如何?”
“好地方!”傅燮道。
“确实是一个好选择。”刘陶点头道。
刘辩低头看着并州的地形地貌,沉思不语。
并州,大致就是现在山西省,山西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后世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之所以攻打山西,一是为了山西的资源,二也是因为山西的位置。东可出冀州,东北是幽州——依旧是后事河北辽宁。北是塞外,后世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向西是三辅与凉州,也就是陕西甘肃地区。向南就是司隶和豫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南,而洛阳更是如今中枢所在。
只要握住并州,中枢一旦有变,就可以以最短时间调兵支援。
“那就并州!”刘辩一拳打在并州的位置上。
而且,刘辩还有一个必须将并州握在手中的理由。
那就是阻止董卓!
历史上,董卓进京之前的职位,就是并州牧。
现在的董卓,实力早已经让朝廷所忌惮。前段时间,朝廷征拜董卓进京为少府,被他毫不犹豫的拒绝。
历史上,刘宏病重后,为了解决董卓的问题,征拜他为并州牧,并将其部属隶属皇甫嵩。董卓心存不满,上书说到“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陲”拒绝交出兵权,并驻军河东,以观时变。
如今董卓大势已成,刘辩只有寻求应变之策。
傅燮入并州,就是第一步。
——————
“张常侍。”
“奴婢在!”
“州牧之事,你怎么看?”刘宏问到。
“陛下!太常卿之建议,是谋国之言。而太子殿下的意思,也是老成持重之言。”张让斟酌着说到。
刘宏却很不满意,挥手道:“你只管大胆说,对于你们,朕一直都是信任的。”
想着前两日刘焉送到府中的财物,张让的心中的那杆秤,也就有了计较。
“陛下,太子殿下之言论,实在是肺腑之言,更是老成之言。”张让说到。“若是设立州牧,正如殿下所言,一旦中枢不能制,那整个天下定然会是四分五裂。一如当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