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诛杀十常侍?
十个人中,只怕有就个人都会咬牙切齿回答到:“应该!”
刘辩的回答,也是:应该!
在继位的当天,刘辩就打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十常侍彻底变成历史尘埃。不过,随即他改了主意。
他需要平衡。
朝廷政局需要平衡。
在他找到新的平衡之前,只能暂时维持现在的平衡。
当然,若是张让赵忠不安分,试图改变的话,那刘辩不介意采用雷霆手段。如今,他的屠刀已经到位。只是,新的平衡实力尚未浮出水边。主要是,他无人可用。
东汉政治两大顽疾,一个是宦官弄权,另一个就是外戚干政。
诛除宦官简单,正如历史上曹操所说,只要皇帝一道诏书,宫禁闭门,一支禁兵入宫,足以扫平。
只是,外戚呢?
如今的何进,几乎是踏上了数百年来外戚操禀国政的老路了,以大将军之身录尚书事,军政大权一把抓,只差独断专行,不将小皇帝放在眼中了。
自登基以来回想起种种,刘辩突然对先帝很是感激,因为他为自己提前加冠了。从政治角度而言,他已经成年。所以,他可以名正言顺行使自己的皇帝权力,而不是来一个太后垂帘,外戚干政。虽然他至今想不明白,先帝为何突然会给他加冠。原因到底是什么,怕是早已经随着先帝而深埋地下;或许张让知道,但是刘辩却没有兴趣去询问。
就让他随风而去吧。
不过,就在刚才,刘辩突然想到了平衡势力从何而来了。
钥匙,就在自己面前的两人身上。
“那袁公路如何安排?他在虎贲中郎将任上并无过错,只能平调或者迁升,不能左迁啊。”荀攸问到。
“先生以为,该如何安排?”
“南阳太守、京兆尹或者州牧,要么就是军中校尉以上。”刘陶道。
刘辩沉吟片刻,断决到:“那就扬州刺史。”
“可行。”刘陶赞同道。
“那就这样。”刘辩当即拍板,将袁术扔到了扬州。
将袁术扔到江南一带的刘辩心情大好,只是现在高兴的他却没想到,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多大的坑。。
“先生!”刘辩对刘陶道。“你是朕的老师,如今朕已登基,再为太子太傅,殊为不妥。朕准备以先生为太傅,与大将军一起,同录尚书事,五府共同辅政。”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中就依太子太傅为首。太子继位以后,就以太子太傅为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太傅死,则罢官。如今刘辩提以刘陶为太傅,同录尚书事,不过是循本朝旧例。
至于五府,指的是太傅府、大将军府、太尉府、司空府、司徒府,同为五府。
刘辩心知刘陶会拒绝,不等他开口,当即道:“先生不要拒绝,真不过是依祖制行事。而且,大将军是朕的舅舅,朕希望他能善终。”
刘辩话已至此,刘陶心知自己已经无法拒绝,而且外戚的教训已经太多,就爽快的答应了下来:“臣遵旨!”
“恭喜太傅!”荀攸当场向刘陶表示祝贺。
“有太傅,朕就放心了。”刘辩高兴地说到,随即又扭头看向荀攸。“公达,可愿到尚书台屈就,兼任尚书左仆射一职?”
“尚书左仆射?”荀攸一愣。“陛下,尚书台可无此职。”
“没有此职,那就新置。不过是将尚书仆射分置罢了。左右仆射分领诸曹,左仆射有纠弹百官之权。公达为左仆射,如今的尚书仆射为右仆射。”刘辩接着说到。
如今的尚书台,是有尚书仆射的。尚书仆射初置于孝成皇帝建始四年,为尚书令副官,与下辖六曹尚书台统称八座。历史上,尚书仆射始分为左右仆射是在建安四年。
荀攸躬身道:“请陛下以臣为右仆射,尚书仆射为左仆射。”
刘辩先是一愣,随即道:“公达,朕可是对你寄予厚望啊。。”
“陛下,公达之言在理。以公达为右仆射,更为妥当一些。”刘陶在一旁劝到。
刘辩转眼一想,就明白了荀攸的心思。如今分尚书仆射为左右仆射,尚书令与尚书仆射的权力都被分割了一些,尤其是尚书仆射权力被分割了一半。若是骤然以荀攸为尚书左仆射,那如今的尚书仆射定然会心中不快,说不定就会给荀攸使绊子。
“也好,那就以公达为尚书右仆射。”刘辩有些不甘心地答应了下来。“对了,太傅,公达,颍川南阳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贤才众多。朕初登大位,正是求贤用人之际,你们要给朕多推荐一些贤才啊。”
东汉末年到三国世代,最为闪耀的智慧群体,以郡国为单位的,怕是没有哪个地方的谋臣文士比颍川郡更加耀眼的了。
荀攸、荀彧、郭嘉、戏志才、陈群、钟繇。。
如此璀璨耀眼的名字,刘辩又怎么会不眼馋,又岂会甘为他人所用?留给自己才是正道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