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供货商货款中,按比例提取专项资金。这是在供货商选定时,定出的一项附加条件,这在项目部的会议上讨论通过的。当然,我是项目部的行政一把手,我是同意的。至于资金使用审批,当然由我负责审核。梁思勇主管的业务,一般也是由我委托他审核签字。至于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人员可以查证。”黎建斌清楚,资金管理有问题,他作为项目部的主要领导,责任难辞其咎。事情发展还未坏到不可收拾,他没有必要把责任往外推。
说实在的,他现在有些后悔,不该当初妥协,成立一个什么基金。现在中国是什么状况,贫困人口多了,一个小小的项目部能解决什么问题。现在好了,上面既然过问此事,就说明对这件事情存有异议。即便这次检查没有什么大问题,上面也会认为,项目部的领导随意性很强。
在项目部,梁思勇唯一控制的资金也就是这些。黎建斌也清楚,这块资金使用并不是十分规范,一些家庭困难的员工补贴,在这里也有一些体现,从道理上讲不会是太大问题,这些钱并不是乱花的。但从企业制度上讲,员工补助是有标准的,这样一来极有可能把基金的性质,一下给改变了。
黎建斌在这件事上不想推脱,推脱会让人显得有些龌龊。但这件事情上面一旦揪着不放,他又很难从这件事情上脱身。他心里有些矛盾。
这时,调查小组的那位纪检人员敲门进来,很客气的与黎总打招呼,没等黎建斌说话,他就默默的坐到了一边,摊开笔记本做好了随时记录的准备。
黎建斌预感到调查组来者不善。如果说黄副部长单独与他交谈也好,问询也罢,感觉上情绪会轻松些。现在这种场面就显得很正式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还不清楚,但有一点能够确定,那就是梁思勇的失踪只是调组进驻的导火索,后面要导出些什么,还要静待下文。他有这种担心,绝对不是庸人自扰。在国企真正懂管理的人不少,但想当官的人更多,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当官的也大有人在。梁思勇的失踪,可能就给了一些人机会,说不定就会让项目部的领导大换血。
黄副部长一见面,先抛一个出项目部体制外的资金问题,说明他了解一些情况,具体到什么程度还不清楚。既然不清楚调查组的真实意图,不如在黄部长面前坦诚些,免得此地无银反而更加被动,不过这个坦诚是要有分寸的,可把握分寸的尺度却很难。
黄副部长对黎建斌的说法,并没有表现出异议,神色平静的看着他,像是在等待着他的下文。其实,黄副部长知道他已经完成了作答,以黎建斌的老道是不会在不了解意图的情况下侃侃而谈的。他现在是以貌似坦诚的态度静待自己的反应,借以赢得探求调查组进驻意图的机会。黄副部长在心里不得不佩服黎建斌的功力,说话简明扼要,即体现了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又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字里行间还隐约透着一种无私的光明磊落。黄副部长想着,心里哼了一声,脸上却依然信心十足的保持着平静。
黎建斌在企业领导岗位多年,权力场上的经验告诉他,黄副部长的第一个问题只是引子,敏感但不一定具有多大杀伤力,就像是战场上常采用的火力侦察,打中目标那是万幸,没有结果也并不影响什么。然而,一旦要是发现了目标,火力就会稳准狠,极具杀伤力的。黎建斌不敢慢待,他脑子里极力回想着有什么事情会触动集团公司层面呢。自己在项目部当差这么多年,凭良心说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然而大环境下也免不了有些违规行为。梁思勇没有到项目部的那段时间,他在处理一些事情上有些忘乎所以。就像人们常说的,没有监督的权利是产生**的温床,此时他到觉得梁思勇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一件好事。
房间里的空气变的有些压抑,黄副部长好像并没有打破这种局面的意思。
黎建斌知道自己处在下风头,再没有弄清楚对方究竟要做什么时,还是少说为好。
房间里的气氛有些压抑,话都不多,一问一答,看得出双方都很谨慎。
黄副部长说话时语调和缓,倾听时耐心认真。他突然说:“黎总,你说的一些情况能不能这样理解。现在有些行业风气很不好,就像医药行业,采购回扣问题,几乎成了行规。你们是把暗扣给显性化了,这么做违规还是违法暂且不说,我想知道梁思勇在这件事上的角色。”
黎建斌心里不悦,说来说去又绕回来了。其实,他倒希望检查组在这件事上下功夫,什么违规啊违法啊,这里的深浅他还是知道的,即便将这件事情定性,这些钱主要也是用于社会扶贫活动了,问题也不会太大。现在看来,上面对梁思勇与一位女同志同时失踪,还是怀疑项目部在经济上会有问题。怀疑就怀疑吧,审计人员不是在查账吗,一切还是以事实说话吧。
梁思勇会去哪呢,如果被害也得有些痕迹吧。黎建斌忽然有些感叹,人都可能没了,还在这里分析责任,是不是没啥意思呀。在这件事上既然没有个人行为,不如把梁思勇在这件事上摘开,梁思勇在不在不说,项目部还这么多人呢,不能让这些人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