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浅论《凡人》的哲学基础和文学流派属性(1/3)

作者:凡不再凡
发贴人:狂野湘军

发贴时间:2009.12.9

其实你们都错了!《凡人修仙传》的哲学基础就是唯物主义,在艺流派中属魔幻现实主义,其他解读都是如盲人摸象,似是而非!

哈哈,这是不是一个悖论啊:修仙题材,居然遵循的是现代唯物主义思想?我要,很正常啊,人类社会中这样名实不符的例子海了去了!比如,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世界观本是朴素唯物的天道无亲观,而打着老子招牌的道教,却硬塞进了从鸿钧老祖、昊天上帝直到牛头马面的庞大神仙鬼怪体系,道教中有关天上神仙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人界的重重干涉,这些根本就违背了老子的教训真义。因此,《凡人》一书的基调是现代中国人耳熟能详并且能熟稔运用的唯物主义,在鄙人看来并无不妥。

首先,之所以凡人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大的理由有四:

1、本书否定或质疑了轮回和天堂、地狱观: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这是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的所有哲学家和宗教创立者们,所孜孜以求的终极奥义。为了解读和回答这三大人生难题,很多可敬的求道者、殉道者,上穷苍黄下至碧落,不惜呕心沥血、摩顶放踵;他们的人生,或栖栖惶惶(如孔子),或跋涉万里(如玄奘),甚至还要冒着被处以火刑与钉上十字架的危险(见圣经☉使徒保罗传),藉以求取**或传播自己的信仰,凡此种种努力,演绎出了人类历史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

这三大命题,的确关乎着人安身立命的定位、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人死后将往哪里去的疑虑不安,更是深深困扰着上至帝皇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所有人类。佛经云: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系人生八苦,而在八苦中,对于生的刻骨留恋,对于死的惧怕和死后不确定性的无限恐慌,恰恰构成了所有神话、宗教赖以立足的土壤和出发点。

自有明以来,人类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抱有“人死如灯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但更多的人尤其是上层阶级,则认为灵魂永续不灭——这当中,有的认为把遗体处理成不腐的木乃伊将来可以复活,有的则大肆厚葬以求在阴间继续作威作福;有的不停祈祷、忏悔等待天使接引进入天国,有的则念佛修行指望往生西方净土——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矗立在埃及沙漠里的金字塔,罗马教廷高耸入云的巴罗克尖顶,龙门石窟的巨大佛雕,历经数千年风吹雨打,仿佛仍在诉古代人类追求永生不灭的渴望……

可见,六道轮回或天堂(净土)、地狱之,是一切东西方宗教、仙传神话的立足点或曰奠基石!所以,一旦抽去了这块基石,则该本仙侠,不过是打着仙侠的名义,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影罢了。众所周知,像《诛仙》一书,很明显就是打着仙侠幌子的琼瑶式爱情。

在我看来,忘大撕破了《诛仙》一类现代仙侠充斥纯真情爱或****的“伪修仙”面纱,同时也颠覆了传统《蜀山》类行侠仗义、降妖除魔、主角满脸正气的旧有窠臼。在《凡人修仙传》一书中,除了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强大力量的这个旧瓶子外,更多的则是对遵循丛林法则的现代社会做了成人童话式甚或是网游式的隐喻投影。因此,它在框架设定和哲学基础上,就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非凡品格。

在凡人一书中,否定轮回或者对轮回持不予确定的怀疑态度,散见于全书(读者可参看相关大衍神君坐化、神识灰飞烟灭的章节),同时,对最终飞升之飘渺仙界,却从不做任何想象、描述或界定,顶多透露些到那个境界大概、也许、可能可以长生不老的意思。

这些斑斑点点,折射、流露的其实都是忘大心中潜伏的隐衷:我写这本书,本就不志在渲染和描述神神怪怪,而是通过对二愣子的奋斗史的叙,给大家以“天行健,男子汉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强不息”的启迪,至于书中的那些大大的宗门纷争,以及高、低阶修士对法宝灵石材料等的争夺云云,穿了也不过就是现实生活中各企业、单位众生相的夸张写真,所描所绘,无非是政府官僚或企管阶层等所谓上位者,勾心斗角追逐权色、声名、金钱、资源的荒诞变形罢了。

正是因为否定或质疑了轮回或天堂、地狱的教,使忘大不必顾忌所谓因果报应、积善获福、戒定修慧等等陈词滥调,也不必面对与轮回再世之故人牵扯纠缠,从而得以抛开束缚、游刃有余地以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深刻洞察人性、世情的魔幻现实主义笔调,对整个题材进行契符其创作初衷的驾驭掌控。

2、否定神秘先验的天命论:

先验的天命论或曰命中注定思想,是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话最常见的蒙蔽世人的障眼法。水浒传开篇,龙虎山天师大殿,镇压一百零八个天罡地煞的石碑上,居然刻有“遇洪而开”;岳里面,岳飞和秦桧夫妻解不开的恩怨,竟然是因为灵山上金翅大鹏和女土蝠的前世冤孽!而从希腊神话开始,西方世界对于预言的推崇和服膺、引用和借鉴,在其艺创作可谓比比皆是。远的不,近的你看看好莱坞大片《2012》(所谓玛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