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德实际上已经深刻体会到要改造大明,其实最主要就是对财政动手术,重点其实就是在于税收。
只要国家的发展,朝廷能从中分到一杯羹,就根本不会出现末代皇帝穷死,只能自挂东南枝的结局。
而导致这一切的,其实责任并不完全在朱元璋头上,他当时制定的政策,是符合当时大明国情的。
大明最大的问题还是所谓的“祖制”,这不能动那不能动,让后面的皇帝即便知道有些“祖制”不妥,但是也没办法大刀阔斧的改正。
其实,所有皇帝里,真正有能力对此做出改变的,惟有嘉靖皇帝。
不过在最关键的时候,他面对朝廷面临的各种难题,选择躲在后宫修道成仙,而不是真正进行处理。
说到底,真正阻止大明改革的,是文官集团,他们的保守作风阻止了中国在这个时代的发展。
即便是张居正这样的人,也只能在大明原有制度基础上修修改改,而高拱更是想恢复明初的制度。
他们两个,其实都是被文官集团所不喜的人。
只不过高拱有些想当然,而且恢复明初对吏治的要求,无疑大大得罪文武百官。
当然就算不喜欢他,可是等大家面前出现同样一个敌人的时候,也不妨被推出来恶心下另一个敌人。
至于张居正,是真的为大明做了实事。
清丈田亩的成绩如果能够维持下去,其实未尝不是为大明续命,至少能保住朝廷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只是可惜,在反攻倒算一开始,清丈田亩的成果就被无情的抛弃,皇帝用这个无比巨大的利益,甚至关系到王朝命运的利益交换了百官和士绅阶层的拥护。
而魏广德的建议,其实多少和张居正想要恢复稳定的田赋税收相悖,虽然在魏广德看来,这多少可以缓解他和百官的关系。
是的,让进士和举人真正拥有免税田产,而不是如同以往,都是下面地方上胡搞瞎搞。
混到快散衙的时候,魏广德才离开兵部,直接回到自己的府邸。
魏广德一天时间都在兵部呆着,消息自然瞒不过人。
虽然辽东消息传来的时间很短,但已经在京城各大衙门立悄然传播开来。
“打探到什么消息?”
魏广德刚吃过晚饭,正坐在正堂上休息,旁边张吉拱手而立。
“就现在得到的消息,外面说的似乎都很乐观,没有出现因为蒙古人可能大兵压境而出现之前的慌乱。
听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些年经过老爷励精图治,大明官军战力已经今非昔比,完全可以正面击败蒙古人,所以京城里人心安稳,城外也没有出现向城内迁移的迹象。”
张吉在下面小声汇报下午到现在打听到的消息,换做嘉靖朝的时候,京城百姓已经是闹得人心惶惶了。
“呵呵,这几年北打女真,南夺缅甸,倒是把大明老百姓的精气神提起来了,也不算白做工。”
魏广德笑道。
其实一个国家是否强盛,除了国家武功大盛外,最主要还是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提高。
若是老百姓看到外国人就显得卑躬屈膝,那这个国家就还是个被殖民的土地,大家都还只是洋人的奴隶。
清末和民国时候就是鲜明的例子,那时候对上外国人,国人都是战战兢兢的。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香江,英资公司就可以凭借权势抢夺他们看中的华人资产,甚至用打白条的方式明抢。
“你去外面看着,江大人他们来了,你就直接请进来。”
魏广德下午就让人给工部递了条子,关于松辽运河的事儿,他要事先在私下场合和江治说一声,听听他的意见。
等张吉离开,魏广德也只是笑笑,就继续看起手里的书。
现在魏广德才算真正翻阅起当初从道观买回来的道家典籍,实在是闲得无聊了。
能搞到的杂书已经看得七七峰鼎盛,但这也需要有经济基础。
不少老乡其实都想入股商会,做生意赚钱,魏广德已经给他们指明了道路。
虽然别人会因为眼红耻于谈利,但真金白银面前,谁会真的舍得。
增加开放港口,自然是应该的。
从隆庆开海到现在已经十余年,其间经历不少风雨,但也确实到了该继续发展的时候了。
偌大一个大明,不可能在本土只有一个对外的港口。
只是,如何利用这件事儿,让朝廷获得更多的利益,才是魏广德需要考虑的。
造船的暴利已经被工部要到了,这对他来说当然要支持,不管怎么说工部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帮助工部,其实也是在为他笼络人心。
赚钱
后世国家发展阶段,工业生产是赚钱的。
随着生产力提高,产能增大,需要殖民地分销这些产品。
但是现在还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这里面涉及到他分给勋贵和士绅的蛋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