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八十三章 百废待兴

作者:东有扶苏
“铺七层地砖会不会太浪费了?”

“得分地方,这里是以后的宫门,监工司那边一开始要铺十层来着,还是我去说了半天才改的七层。”

“那他妈得挖多深啊?”

“反正又不是你挖,你怕什么。”

“话是这么说没错,”拿着图纸的工部小吏挠了挠头,“可这也未免太劳民伤财了点。”

另一个小吏感受着北方夏日特有的高远干燥热度,抹了一把脖间的汗:“听说靖王爷在看过工部交上去的宫城营建图纸之后,也觉得有些铺张浪费,比如尚书大人说要重建北平的排水系统,结果靖王爷说淹不死人就行,最后还是阁老从南边来信,才算是让靖王爷点了头。”

“排水跟多铺两层地砖可不是一回事啊,铺地砖是为了防止有人打洞,可排水...那还真有可能把北平淹了,靖王爷这都不懂?”

“你总不能指望靖王爷什么都懂,要不然还要我们这些工部官员做什么?要重建一座城池,排水和布局才是重中之重,花了半年才算是勘测画出来大致草图,接下来这些年...怕是有得忙了。”

开口的小吏走到临时搭建起来的高台,看着身前在逐渐被推倒的辽国南京宫城,想象着即将在这里拔地而起的大魏皇宫,想象着如今堆满废料坑洼不平的地基即将镇压整个大魏乃至大辽的气运,沉默不语。

另一个小吏看的方向则和他相反,那沿着宫城划定的数条主街道如同蜘蛛网一样辐射开去,最让人惊讶的是那些刚刚有了胚子的街道两侧已经出现了无数的商铺与行人,繁忙热闹,在经历过几十年的离家之后,这座城池再一次充满了属于汉人的人间烟火气。

“半年时间不长不短,”有人打破沉默,“但已经足够所有人接受这个事实了,这里便是以后的大魏都城,而你我都是这座城池的奠基人,事实上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还应该感谢一下那位靖王爷,不是每一个工部的官员此生都有参与营建国都的机会。”

“尚书大人。”两位吏员一惊,连忙行礼。

“不必多礼,”工部尚书摆了摆手,“你们负责的是宫门这一块?”

“是,刚才我等还在争论是否需要铺七层地砖...因为这意味着地基要打特别深,加上要从各地转运烧制的砖块,工期会长上不少。”

“换做南方,的确不需要,”工部尚书沉默片刻后说道,“可这里离辽国很近。”

的确很近,离边境长城都只有几百里。

整个魏朝,不,就算算上汉唐,估计也没有任何一朝的国都敢离异族如此之近了,几百里的距离,意味着如果边境长城失守,辽人的铁骑甚至可能在战报送到京城之前,就已经能遥遥看见京城的城头。

这么想来多打两层防挖洞的地砖好像没什么用,但仔细想想彷佛又有一点用--多少能让人再多心安一点。

半年以前这座城池还犹如鬼城,但几十万辽人平民被驱离,剩下的汉人还远远不能让这里复苏过来,然而半年过去,迁都的消息传遍天下,无数的官吏、禁军、市民百姓被迁徙过来,在这个离辽人很近很近的地方,破土动工,准备修建起一座镇压国运的雄城,如果不多做点什么让人们心安,那种压下去的恐慌氛围迟早有一天会把所有人都点燃。

没有人能知道五年甚至十年之后这里会是什么模样,整个帝国都在随着某个人的意志而运转改变,幽燕啊幽燕,几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汉人感到陌生了--然而现在有个人却要用最短的时间让这里重新变成汉人的土地。

只是例行巡视各处施工的工部尚书走开了,两个小吏挥舞着图纸继续督促民夫修建着宫门,远处的街道上,最热闹的地方是茶肆,走南闯北带着不同口音的人们都在热切地讨论着,然而话题总是离不开那最让人着眼的几个。

迁都、打仗、朝廷刚刚出台的新政策、海上的消息...还有高丽的战事。

有人聊到北上的路途中看到无数奴隶民夫疏浚着大运河,有人说曾目睹北境的港口吞吐着骇人听闻的货物,也有人提起很远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五国混战,当然最让人关心的还是接下来魏辽之间的局势。

所有人都知道,和平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魏辽之间也注定会有一个倒下,魏国为了赢已经把国都迁到了北方,而辽国也肯定在这些平静的日子里做了什么,等待着下一次的大幕拉起。

话题偶尔很轻松,偶尔很沉重,能在这个时候坐在这里喝茶的人,要么是被强行迁到北境的富户,要么是走南闯北讨生活的人,前者有钱,而后者有故事,百废待兴的城池里茶摊是个再好不过的消磨时间的地方,总能让人拨开时代的面纱见到听到一些新的东西。

“要打仗了。”突然有人说。

而这句话也像烈火遇上山洪,扑灭了茶肆里的各种低语,让一个个茶客的眼睛里,闪着浮现各种情绪的光。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