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琏向崇祯上报了东虏细作拿走了番薯等作物种子到辽东的消息。>
崇祯看到消息,第一眼就气的直接拍案道:“可恨!贼子可恨!”>
尽管他知道黄太吉迟早会得到番薯这些东西,但是他没想到会这么快!>
生气之后,他内心里是无尽的失望,对于士绅的失望。同时他的内心也更加坚定,他想要活下去,就得狠,就算最后杀的血流成河,也要为大明刮骨疗伤。>
崇祯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说道:“查,给朕查清楚,先把涉事的名单给查出来。”>
“至于那个细作头目,你们想办法给朕抓住,留活口。”>
李若琏返回锦衣卫衙门后,立刻让人去头发胡同布控。>
那院内的细作都已经被抓过一次,如今在锦衣卫的全天候监控下,谁也不敢逃走,只能战战兢兢的等着李成俊回来。>
没过几日,李成俊终于抵达京师,他离开此处已经一个多月了。>
这一次他可是立下了大功,后金境内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旱灾迹象。>
黄太吉正愁着粮食的问题,李成俊提供的新作物正好可以解决后金的粮食问题。>
因此,李成俊得以在辽东多待了几日,这正月里才返回大明的京师。>
李成俊带着人,七拐八拐,饶了许久才来到头发胡同,他仔细看了一会,发现没什么异常,这才走进了合同。>
很快,他就到了院子前,然后开始敲门,对暗号。>
他这刚伸手去敲门,周围埋伏的锦衣卫立刻一拥而上,瞬间就到了李成俊面前,直接将他压在地上。>
李成俊又惊又怒,使出全身的力气反抗,并且高声怒吼。>
卢建兴上前,直接用粗布塞住李成俊的嘴,然后一群人将李成俊抓回衙门内。>
李若琏将那群被抓获的东虏细作重新抓来,一一验证,这才确认李成俊,随后前往皇宫报信。>
这几日,崇祯主要是在忙纺纱机工厂的事情,见到李若琏前来,便说道:“事情有结果了?”>
李若琏行礼道:“这件事情主要是户部的一位叫陈元朗的主事牵头,其余参与此事的还有城门口的一位军官,还有福建的几位乡绅。”>
崇祯点头道:“嗯,这些人你找找其他的罪证处理掉,别让人联想到这件事情与他们有关。”>
李若琏行礼道:“陛下,那头目也已经抓获,如今就在锦衣卫的监牢里。”>
崇祯点头笑道:“不错,你做得很好。今年的武举你也去参加吧。”>
李若琏很是开心,他原本就是想通过武举来入仕的,但是在去年有一天突然就被锦衣卫带到京师,做了一位锦衣卫千户。>
没一会,郑士毅前来汇报情况,原来是一直调查毛文龙的事情有了消息。>
那毛文龙通过降将王子鉴与黄太吉有联系。这位王子鉴是镶黄旗的副将,本就是黄太吉派来拉拢毛文龙的细作。>
实际上毛文龙也知道这人是细作,但是没有揭穿,反而与之交好。>
这一次锦衣卫送来的消息是,毛文龙已经写了两封信给黄太吉,只看第一封信的话还好,但是第二封信就不一样了。>
字里行间已经偏向后金,甚至有了降意。>
崇祯冷哼一声道:“没想到与东虏有着血海深仇的毛文龙居然有了勾结东虏的心思,真是可笑啊。”>
郑士毅行礼道:“陛下,如今证据确凿,可以拿下毛文龙了。”>
崇祯想了想,说道:“再等等,在找一些更加直接的证据。”>
翌日,崇祯处理新一天的奏折,没多久,他就看到了一份毛文龙的奏折,毛文龙希望朝廷可以一批番薯等作物的种子以及知道培育的人手。>
崇祯看完连连冷笑,这是为了东江镇要的,还是为东虏要的?>
毛文龙已经不能留了,这要叛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他必须得早做准备。>
他立马派人叫来了孙元化,将他这个工部侍郎提拔为莱登巡抚。>
崇祯嘱咐道:“孙卿啊,你去了莱登之后,第一要务就是整顿水师。你放心,我会让谢德拉派人跟你一起去的。”>
“你务必让莱登的水师在一两个月内就有战力,至少可以前往东江镇。”>
孙元化行礼道:“臣领旨。”>
随后崇祯就派人告诉黄立极,他要让孙元化担任莱登巡抚的事情。>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内阁通过,无人敢反对。>
......>
深夜,崇祯刚刚入梦就来到了太庙。>
这一次太庙里又多了一位先帝,明宣宗朱瞻基。>
不过宣宗刚来正被朱棣训斥呢,主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