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3章 后记,番外:20世纪米国总统以及美国军事实力(6/8)

作者:雨祥兵
5艘,损失率为0.19%,而在同一水域中独立航行的船只的损失率为25%,英国与挪威间船队采用护航措施后结果也一样,损失下降到原来的1/120。

有了这些数据之后,亨德森的小组建议海军部普遍使用护航队,特别是远洋护航队。海军大臣的次官们马上拒绝了。他们说护航队只是防卫性措施,而要击败潜艇则需要进攻性措施。他们又重复了反对护航的老调。西姆斯少将得知了亨德森小组的发现和建议后,立即成为一个热情的鼓吹者。当他有机会与劳埃德·;乔治首相商谈时,他竭力为护航体系辩护。劳埃德·;乔治一旦被说服,就成为护航队的最强硬的支持者之一。他给海军部施加压力,杰利科便指示亨德森做更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海军部最终认为实行护航是“完全切实可行的”。4月30日海军部的官员们同意派出一支实验远洋护航队。

西姆斯现任美国海军欧洲水域作战部队司令。他自己以及他日益扩大的部队都投入到对德潜艇作战中了。美国第一批军舰,第8分舰队的6艘驱逐舰于1917年5月初抵达昆斯敦,在其后的3个月里又开来了31艘驱逐舰和2艘供应船。与此同时,护航制度正在执行。对驶往不列颠群岛的船只的护航始于7月中旬,1个月后也开始对驶离的船只护航。随着被护航船只数目的增多,尽管在被宣布为交战地带的水域里的潜艇更多了,但沉船数目却急剧下降。

11月,护航制度扩大到地中海。尽管由于那儿的司令官更喜欢巡逻所以护航舰只不足,但护航船只的损失率只有1%,而护航舰只击沉的潜艇占这一地区所有被击沉潜艇的2/3。しgㄚu.Π

以前所有反对护航的论点都被证明是不成立的。组成一支护航队所需的时间并不比靠扫雷和巡逻“清理”航道所用的时间更长。护航船队按计划到达,这使人们能有效地安排港口利用率。商船船员和海军军官一样能坚守岗位和避免船只的相撞。护航所需的舰只数量从未超过海军在编军舰总数的15%,而且参加护航的都是无用的巡逻队里不适合舰队作战的军舰。

被潜艇击沉的船只的数目几乎与护航制度的扩大成反比。潜艇现在只能在单独航行的船只中寻找自己的攻击对象了。单独行驶的船只的损失与被护航船只的损失之比是12:1。

为了落实开展无限制潜艇战这个政治决策,德国人把所有能用的潜艇都用上了。基于5个月之内就会把英国人打垮这一估计,潜艇部队顾不上保养和维修,全体出动。这样他们仍能保持每天平均击沉商船45艘,并在1917年7月达到平均每天击沉52艘的最高记录。然而忽视维修这个不慎重的政策带来的恶果很快就显示了出来。随着潜艇损失的增加和对潜艇制造业的压缩——这也是一厢情愿地估计协约国会很快投降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海上潜艇的数量终于开始直线下降了。

德国人开始了大规模的潜艇建造计划,但为时已晚。到1918年9月,新潜艇的交货率达到每月30艘,谢尔在得到德国皇帝的批准后,把交货率提高到每月40艘。然而这时虽然产量大增,但为时太晚,对战争已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九、其它反潜措施为了防止德国潜艇进入作战地区,协约国决定采用3个雷幕。最著名的北海雷幕从奥克尼群岛一直延伸到挪威。虽然有西姆斯积极反对,但协约国仍在1917年11月底批准了这一雷幕。事实证明西姆斯是正确的。虽然在230海里长,15至20海里宽的水域里布下了7万颗水雷,但效果甚微。这么大的工程的结果可能只使1艘潜艇沉没。北海的能见度很低,距离又这样远,使军舰无法进行有效的反扫雷舰巡逻。潜艇继续随心所欲地利用这片水域,有时还伴有德国的扫雷艇。

第二道雷幕也同样不成功。英国人想封锁奥特朗托海峡,把地中海潜艇部队封死在亚得里亚海里。雷幕炸沉过1艘潜艇,但德国人一直自由地利用这条航道直至战争结束。

唯一获得成功的是1917-1918年冬季布下的多佛尔海峡雷幕。因为这一水域相对较小,容易组织反德国扫雷行动的巡逻,也容易把被扫除的水雷重新布设上,所以多佛尔雷幕效率很高,到1918年8月时已炸毁潜艇12艘,完全封闭了海峡,*迫德国人放弃了佛兰德潜艇基地。

在多佛尔海峡*迫佛兰德基地关闭之前,英国人不想“到处追黄蜂”,而是希望象伍德罗;威尔逊所说的那样对“蜂巢”猛击一下。他们提议对泽布吕赫港和奥斯坦德港搞一次袭击。这两个港口之间有通过布吕格的运河相连。海军中将罗杰·;凯斯指挥的这次袭击企图在海峡入口处炸沉几艘船使航道不通。但1918年4月22日的这次行动却根本就没成功,尽管协约国报纸上把它吹为大捷。没有1艘阻塞船能到达指定的位置。这次战斗使英国人遭受了1200多人的伤亡,而刚过了几个星期这两个港口就又象以前一样使用了。但这次袭击却使人们想到了组建受过特殊训练的袭击部队的办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组建了著名的突击队和别动队。

实战表明,对付潜艇的最有效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